中国门球网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版主专区我要改网名
查看: 3342|回复: 6

第一缕黑烟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7-31 11:00:1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国第一艘训练航母加紧测试动力系统 烟囱冒出黑烟(13/25)
2011-07-30 20:13



 楼主| 发表于 2011-7-31 11:07:49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军网评中国首艘航母:顺理成章 可喜可贺

  一个时期以来,有关中国航母的猜测众说纷纭,现在终于有了权威发布:我正利用一艘废旧航空母舰平台进行改造,主要用于科研试验和训练。
  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就崭露头角的战舰,航母早已不是什么新奇的装备。但中国的这一举措仍然引起舆论的高度关注和人们的浓厚兴趣。
  的确,在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中,只有中国没有航母;在“金砖四国”中,也唯独中国没有航母;即使在亚洲,一些国家也走在我们前面。拥有航母,建设强大的海防,对于中国来讲,应该是一件顺理成章的事情,可喜可贺。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临海国家之一,海洋利益无疑是国家利益的重要组成部分。“欲国家富强,不可置海洋于不顾,财富取之海洋,危险亦来自海上”。从1840年到1949年,中国遭受列强来自海上的入侵达数百次,被迫签署不平等条约700多个。鸦片战争的屈辱、甲午海战的悲歌,让中国人民深深体味到有海无防的哀痛,无奈吞下了落后挨打的苦果,同时也应验了一位西方战略学家的名言:“没有海军,我们在紧要关头所表达的国家意志也就仅仅成了一个泥足巨人所做的笨拙无用的姿态而已。”
  21世纪被称为海洋世纪。海洋已成为国家利益拓展的重要空间,海洋安全已成为国家安全的重要领域。争夺海洋权益的斗争愈演愈烈。但是,权益永远要靠力量来捍卫。努力建设一支与我国地位相称、与国家发展利益相适应的强大海军,是有效履行新世纪新阶段我军历史使命的客观要求,也是维护我国日益全球化国家利益的必然选择。
  一些人把中国拥有航母与“中国威胁论”相提并论,完全是别有用心的。航母作为一个作战平台,用于进攻还是防卫,最根本的取决于一个国家的国防政策和军事战略。中华民族是一个热爱和平、追求正义的民族。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我国政府根据时代发展潮流和自身根本利益作出的战略抉择。中国的发展,是和平力量的发展。不论现在还是将来,不论发展到什么程度,中国都永远不称霸,不搞军事扩张和军备竞赛。正如邓小平所说:“中国发展得越强大,世界和平越靠得住”,“中国发展起来了,制约战争的和平力量将会大大增强”。即使未来发展航母,也不会对任何国家构成威胁,而是意味着对世界和平承担更大的责任。
  “鲲势终横海,鹏力会冲天”。600年前,七下西洋的郑和船队,曾经在蓝色波涛中写下传奇与辉煌;今天,走向深蓝的人民海军,必将在万里海疆上铭刻光荣与梦想。


发表于 2011-7-31 11:19:57 | 显示全部楼层
    祝中国航母早日起航!
发表于 2011-7-31 11:44:52 | 显示全部楼层
      {:soso_e182:}
发表于 2011-7-31 11:48:48 | 显示全部楼层
首次海试可能就在几天后。我们拭目以待!
 楼主| 发表于 2011-7-31 11:52:3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门球狂人A 于 2011-7-31 11:53 编辑

http://china.huanqiu.com/roll/2011-07/1860173.html

主题:中国航母


  嘉宾:中国军事科学学会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罗援少将


  时间:2011年7月29日15时


  主持人:环球网军事 张加军


  以下为访谈实录:


  主持人:各位网友下午好!7月27号是一个值得铭记的日子,这一天,国防部首次对中国航母相关事宜做出正式回应,一时之间,中国航母计划吸引世界瞩目。今天我们有幸邀请到了中国军事科学学会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罗援少将,作客环球网访谈间,与网友就中国航母相关问题做在线交流!


  嘉宾:各位网友下午好!非常高兴能到环球网就我们共同关心的中国航母问题交换一下看法。我虽然来自于陆军,但是我有很深的“蓝色情怀”。我曾经记得几百年前,中国著名的航海家郑和曾经说过:“欲国家富强,不可置海洋於不顾,财富取之於海,危险亦来自海上。”我想,至今这句话仍然是至理名言。


  主持人:航母的作用大体上有这几个方面:训练、撤侨、救灾救援、反海盗巡逻,还有更重要的保家卫国、保护领土海疆等使命。7月28号,印媒对中国的第一艘航母仅用于实验和训练用途表示质疑,那么这艘航母的主要作用除了试验和训练之外,条件成熟时,是否可能出海执行巡逻任务?甚至是作战任务?


  我们首艘航母虽是训练和试验舰,但绝非银样蜡头枪。


  嘉宾:我们首先要分清训练舰、试验舰和作战舰艇是有重大区别的,他们的任务和使命是不一样的,训练舰主要是担负航母乘员和舰载机飞行员的训练任务。因此不必要装备那么多舰载武器装备,特别是训练舰上的燃料、油料、弹药要大大少于作战舰艇,以免一旦发生训练意外事故,引起不必要的损失。当然,我们的首艘航母虽然是训练和试验舰,但也不是银样蜡头枪,在必要的时候,经过改装,也会具备一定程度的作战能力。我这里强调的是在必要的时候,兔子急了还会咬人,民船在必要的时候还能改装成作战舰艇,我们的这艘航母怎么就不能在特殊的时候具备特殊的功能呢?


  南海?还是东海?关于中国航母的使用方向。


  主持人:有关第一艘作战型航母,环球网军事7月26日做了关于中国航母的网络调查,结果显示:认为应部署东海的占23.1%,认为应该部署在南海的67.9%。假如中国第一艘作战型航母成军的话,将部署到何方,东海还是南海?


  嘉宾:网友的意见反映了部分民意,从他们现在的倾向性意见来看,一旦我拥有具备作战功能的航空母舰,应该用于南海。但是,形势是变化的,航母的使用方向也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从现在开始,到航母真正的形成战斗力,恐怕还要五、六年的时间,那时候的形势可能又发生了变化。所以说,我们航母的使用方向是根据当时的国防需求来决定,现在就及早下结论,也许为时过早。


  为有效维护海洋权益,我们的航母数量至少不能低于3艘。


  主持人:按照通常的原则,保持一艘航母随时在海尚不熟,至少要有三艘在役,您认为中国需要几艘航母?根据环球网的调查,回答只需要1艘的只占0.4%,3艘的占9.2%,4-6艘的比例高达66.7%,而认为像美国那样应该保持10艘左右的占到了23.7%。请问罗将军,我们的航母应该是数量以几艘为宜?而且有外煤称,除了瓦良格,还有新型航母在上海某造船厂建造,除了瓦良格号之外,我们是否将继续建造国产航母?


  嘉宾:从理论上来看,一般有3艘航母才能形成有效战斗力,其中1艘执勤、1艘训练、1艘在船坞中维修。从我们周边国家来看,印度在2014年将会有3艘航空母舰;日本到2014年也将会有3艘“准航空母舰”。我想,我们要能有效的维护我们的海洋权益,至少不能低于这个数字。


  当然,我们也没有必要和美国去“高比高,强比强”,我们还是要根据我们的国防需要,根据“合理、足够”的原则,拥有一定数量的航空母舰就可以了。我是“有航母论”,但不是“唯航母论”,除了航母,我们还要发展更多令敌人望而生畏的非对称杀手锏武器。


 航母费用高昂?——不光看投入,更要看航母的产出。


  主持人:我们知道航母的建造是需要很多资金的,少则几十亿,多则上百亿,我们的问卷调查是,中国是否已有足够的经济实力来建造和养活航母?回答“中国已经有经济实力建造航母”的占44.8%,回答“航母花费虽然高但也值得”占据53.4%,回答“应继续集中精力搞建设,不应急于建造航母”的占1.8%。那么您认为,如果建造多艘航母,中国经济实力是否允许,组建航母编队,对中国经济发展,是否也是一种促进?比如说拉动投资或者是相关产业的发展?


  嘉宾:我们发展航母的依据,首先是根据国防需求,其次,要考虑到国民经济的承受力,还要考虑到我们的科学技术水平。毋庸讳言,航空母舰是一个“吞金兽”,美国一艘尼米兹级航空母舰造价60亿美元;正在建造的福特级航空母舰,据美方披露,造价80亿美元。这些还是指航母的作战平台,如果再加上舰载机和辅助舰艇,一个航母编队造价140-160亿美元。 我们今年的国防费只有960亿美元,如果美国有什么,我们就造什么,那么我们最多造8个航母编队,解放军不吃不喝,仗没打就被别人拖垮了。苏联为什么解体?除了思想政治路线出现重大偏差之外,就是和美国搞军备竞赛,这个教训我们要汲取。


  但是,航母也不光是一个单纯的“吞金兽”,它也会带来必要的经济效益,拉动高科技产业链的发展,比如美国的曼哈顿工程就带动了一些相关产业。我们看国防投入,不要光看投入的这一部分,更要看它的产出,它的产出就是给我们带来了安全,这是金钱所换不来的,是无价之宝。


  主持人:刚才看到有网友留言说愿意捐自己一个月的工资来建造中国的国产航母,还问有没有捐献的途径,这个问题希望请这位网友咨询公益部门。这种心情令我们非常感动。


  嘉宾: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如果我们全国人民都有这种爱国热情,其力量是无可估量的。


  “不做亏心事,不怕鬼叫门”


  中国威胁论者,如果没做有愧于中国的事,何惧中国航母?


  主持人:在中国国防部发布有关中国航母的消息之后,日本官房长官枝野幸男表示,期待中方进一步提高军事的透明性,我们看到中国低调行为并没有平息中国威胁论,请问罗将军如何处理这种关系,我们看到美国现在有11艘航母,很少听说美国威胁论,是否可以这样认为,当中国更加强大之后,中国威胁论会不会有所减弱,对于中国威胁论,我们应当采取什么样的正确态度呢?


  嘉宾:我也想问问日本官房长官枝野幸男,日本将排水量1.3万吨的“大隅”号说成是“大型运输舰”,将1.8万吨的“日向”号和“伊势”号称之为是“驱逐舰”,怎么就不向世人透明了呢?明明是“准航空母舰”,你们为什么要遮遮掩掩? 透明没有绝对的透明,中国做不到,美国也做不到,否则,美国设立联邦调查局干什么?我们中国已经很透明了,信不信由你。


  如果你总带着“有色眼镜”看中国,再透明你也不会信,威胁不威胁只是一种心理感受,中国有句俗话叫做,“不做亏心事,不怕鬼叫门”。如果你没有做有愧于中国的事,即便中国有了用于作战的航空母舰,你也不用担心;如果你做了有愧于中国的事,即便中国没有航空母舰,就是手里有根“打狗棍”,你也要小心。


不争全球霸权 近海防御海军战略不会改变


  主持人:我们看到,美国的军事基地可以说遍布全球,补给基地、停靠基地众多,日本也在吉布提建立了自己的补给点。那么中国海军航母舰队如果远洋航行,执行任务,补给问题如何解决?是否需要设立海外基地?


  嘉宾:中国即便有了航母,具备了远洋作战的能力,但我们近海防御的海军战略也不会改变。我们不争全球霸权,不会像美国那样“全球到达”,“前沿部署”。我们发展自己的海军,主要是为了看家护航。如果我们执行海外任务,也是根据联合国的要求和有关国家的请求而去。因此,他们应该为我们提供必要的海外补给,我们不在海外驻军的政策不会改变。


  主持人:现在有很多在线网友问到,瓦良格号航母是否会在八一建军节这一天出海试航?


  嘉宾:这么重大的军事活动,只能由国防部发言人授权发布。


  主持人:下面我们来谈一谈瓦良格航母的一些技术细节问题以及未来国产航母的细节问题。首先是动力系统,我们知道瓦良格号航母来到中国的时候,它的动力系统已经拆除,我们的航母试航时的动力系统用什么?是否是中国国产?或者是否需要外购?此外,很多网友问及中国未来航母是否有可能采用核动力?


  嘉宾:据我所知,现在的训练舰是由八台蒸汽式锅炉和四台蒸汽轮机作为动力的,还是一艘常规动力航母。至于以后会不会有核动力航母,还是要根据当时的国防需求和我们的经济实力及科技水平而定。从目前来看,核动力航空母舰是一种发展趋向,它续航时间长,给舰载飞机预留的空间大,因此,更具作战潜能。我们现在用瓦良格号作为试验舰,也是在投石问路,摸着石头过河,为我们以后的国产航母打下基础,探索道路。


  主持人:除了动力系统之外,中国航母子系统国产化问题,有报道说,目前中国还无法自行生产甲板上的阻拦索所用的钢材,这种钢材目前只能靠进口。这涉及到基础工业、材料学,如果这方面不行,航母的使用寿命就会短,那么我们关键部件或者关键材料的国产化如何解决?如果一直保持外购,是否是一种弊端?


  嘉宾:这位网友提的问题很专业,也很重要,这正是为什么我们要在瓦良格号这个舶来品上面做试验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要探索航母国产化的问题,包括航母的技术设计和材料工艺等问题。


  中国航母命名问题内部正在考虑 会给大家满意答复


  主持人:我们知道现在的这艘航母是一直延用原来的称呼瓦良格号,很多网友关注的问题,航母命名问题,我们看到很多驱逐舰、护卫舰的名称用城市的名字命名,补给舰用湖泊的名字命名,美国航母用总统的名字命名。很多网友提到用郑成功的名字命名,就是历史人物,还有网友提到用历史人物,就是中山号航母,哪一种命名适合呢?


  嘉宾:我想这个问题我们可以搞一个有奖竞猜,大家各抒己见,但据我所知,这个问题已经有了内部考虑,到时候会给大家一个满意的答复。


  主持人:下面这个问题是航母配套的关键问题,舰载机问题,此前网络上已经出现了被网友称之为歼-15的舰载机试飞照片,是否能跟得上这艘航母试航的进度,试航的时候是否能搭载我们的舰载战斗机。我们看到瓦良格号航母采用的是滑跃起飞甲板,这有什么利弊,我们的航母是否会采用蒸汽弹射器,美国福特级航母会配备电磁弹射器,我们的航母有没有配备电磁弹射器的可能性?


  嘉宾:大家知道,航空母舰实际上就是一个飞机的起降平台,严格的说,没有舰载机的航母的试航是不完备的试航。因此,我认为真正意义的航母试航必然要搭载我们的舰载机。 至于舰载机的滑跃起飞方式和弹射起飞方式有什么不同,应该说各有利弊。现在世界航母只有美国和法国是采取弹射式起飞,其他国家都是滑跃式。这种起飞方式简单实用,但也存在技术缺陷,主要是指起飞的舰载机重量不能太重。比如,预警机就难以采取滑跃式起飞方式。到目前为止,只有美国一家,据说正在研发电磁弹射方式,这可能是最新,最先进的弹射方式,它可根据飞机型号和重量给予不同的外加力。因此,更实用,更经济。


  中国人有足够的聪明才智,凡是别的国家有的东西,我们都会在不久的将来也拥有。


  主持人:我们知道航母编队除了舰载机之外,还需要有驱逐舰,护卫舰,潜艇的护卫,中国在这方面是否具备了为航母编队护航的条件?


  嘉宾:恰恰在这方面我们是有前瞻性考虑的,应该说我们是先有了驱逐舰、护卫舰和潜艇,再有航空母舰,可以说,是万事具备,只欠东风。有了航母,我们再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将会形成有战斗力的航母编队。但是,这是未来时,而不是现在时。


 中国航母要科学发展 心急吃不了热包子


  主持人:有网友提到中国航母能不能快点造,这种急切的心情我们能从网友的留言中感受到,请罗将军谈一谈,我们追求建造航母的速度与保持稳妥性这两者之间的关系。


  嘉宾:在这方面,我们还是要走又好又快、科学发展的道路,心急吃不了热包子,更吃不上好包子,凡事欲速则不达。我们还是要按照科学规律来办事,一步一个脚印,稳步的达到我们的目标。现在,虽然看我们比别的国家晚了一百年,但后发有后发的优势,我们可以避免别人走过的弯路,而且可以把最先进的技术移植到我们的航母上来。航空母舰虽然是机械化时代的产物,但是只要我们嵌入信息化的要素,仍然是打赢信息化战争的尖兵利器。


  主持人:有网友提到我们的这艘瓦良格航母是几十年前淘汰的航母,甚至有网友称之为“破烂货”,有网友称这艘航母的船体是否会有老化的现象,我们这艘航母经过改装之后,会成为一艘什么样的航母?


  嘉宾:我们可以看一下瓦良格号航空母舰的前身后世,它是俄罗斯现在唯一服役的航空母舰“库兹涅佐夫号”的姊妹舰。前者立项于1983年,后者立项于1982年,应该说是同一等级的作战舰艇。而且,瓦良格号在80年代中期对舰载雷达等设备又做了改进,从设计水平上甚至好于“库兹涅佐夫号”。到1991年,瓦良格号完工率已达到60%,但是,由于苏联的解体,使瓦良格号准备于1993年服役的愿望成了泡影。 俄罗斯和乌克兰的总理在视察黑海造船厂时,曾经问造船厂厂长:“需要什么条件才能使瓦良格号完工?”造船厂厂长回答:“苏联、党中央、全国计划委员会、九个军工部门通力合作”。他说:“建造航空母舰必须是一个强国,但是,现在这个强国已经不复存在了。”


  由此看来,瓦良格号被最后拍卖是苏联解体的悲哀,也是一个大国衰落的标志。最后瓦良格号能够花落中国,也是中国崛起复兴的一个标志。


  瓦良格号冲破某些霸权国家的层层阻挠,在中国获得新生,使我们可以以较小的价格和较好的效费比获得了后发优势。虽然他不是一个最先进的航空母舰,但是有总比没有好。从零到一,既有量的变化,也有质的变化,从一到二,那只是一个量的变化。有了一,我们就可以有二、有三,有了比较好的,我们就可以有更好的。


  寄语军事发烧友:要有大局意识和保密观念


  主持人:罗将军,今天鉴于时间关系,最后一个问题,广大军迷对国产装备关注度极高,也千方百计获取各方面新装备的图片,甚至亲赴装备研发单位附近,拍摄现场图片,比如歼-20首飞的时候,为了拍摄高质量的图片,有人或者爬墙或者上树,被称之为“爬墙党”,请为罗将军如何看待这种现象,你想对“爬墙党”们说些什么?


  嘉宾:首先我还是喜欢把“爬墙党”称之为是军事发烧友或者军迷,我觉得军迷有积极的一面,他们增强了全民的国防意识,在某些方面普及了国防知识。我本人就从这些军事发烧友中获取了不少教益,不管是鼓励的,还是批评的,我都很感动,我应该感谢他们。但是我还是希望这些军事发烧友要有大局意识和保密观念,毕竟“兵者国之大事”、保守党和国家的秘密必须慎之又慎。


  主持人:鉴于时间关系,今天的访谈到此结束,非常感谢罗将军作客环球网,为网友做精彩在线交流,我们期待下一次罗将军再次作客环球网,也感谢热心的网友,下次再见!


 楼主| 发表于 2011-7-31 12:14:17 | 显示全部楼层
瓦良格,迟到20年的海试
■ 土立方~earththree
  她曾是苏联海军的第三代航空母舰(俄名称“重型航空巡洋舰”),代表了苏联解体前最高海军科技成就;她也曾被荒弃达10年之久;现在,她即将成为解放军海军第一艘航空母舰。
  她的试航,或将在2011年8月的中旬展开。

一、不可能再进行的“计划1143.6”
  “瓦良格”号(苏联代号,计划1143.6,Варяг)原名“里加”号(以前苏联加盟共和国拉脱维亚首府命名),1985年12月4日在尼古拉耶夫黑海造船厂开工,1988年11月25日下水。作为“库兹涅佐夫元帅”级(计划1143.5,Кречет)航母的次制舰,她本应与上世纪90年代服役部署于苏联海军太平洋舰队,与姊妹舰“库兹涅佐夫元帅”号(部署于北方舰队),一南一北遥相呼应。
图:1988年11月25日,尼古拉耶夫黑海造船厂为“里加”号重型航空巡洋舰举行隆重的下水仪式。2年后,为纪念在日俄战争中战沉的瓦良格号巡洋舰,“里加”号改名“瓦良格”号。
  但直到苏联解体,瓦良格舰的建造率仅完成了68%。至1992年1月,瓦良格舰的建造宣布完全停工。
图:1989年10月21日的“瓦良格”号(左,时名“里加”号)与“库兹涅佐夫”号(右,时名“第比利斯”号)的合影,当时首制舰“库兹涅佐夫”号刚刚开始海试。
  直到2001年真正开始拖航至中国前,瓦良格号几乎完全荒弃在尼古拉耶夫黑海造船厂的码头上,或是漂荡在黑海中。如果按照最初苏联海军的发展规划,“瓦良格”号实际应于1991年~1992年左右完成舾装进行海试。但这一切已不可能再假设和返回了。
图:1998年时的瓦良格号。荒弃的不仅瓦良格号,背景中尼古拉耶夫黑海造船厂也因长期萧条而杂草众生(本图摄于1998年7月14日)。
二、“左3年右4年”,终获新生
  真正拖回“瓦良格”号是在2001年10月底(11月1日过博斯普鲁斯海峡)。在经历了4个月(123天),共15200海里的航行后,于2002年3月3日抵达大连港。整个航程单海运费就高达500万美元。
图:“瓦良格”号拖为最初泊于大连港51区码头(西区4号散货码头),此时的“瓦良格”号已经风吹日晒,荒弃达10年之久了。(本图摄于2002年4月27日)
  但“瓦良格”号并非就此重生,之后它同样“无人搭理”的闲置在大连港的码头又是漫漫的三年时间。
图:拖回一年后,已经锈迹斑驳的“瓦良格”号。(本图摄于2003年2月15日)
  对“瓦良格”号的改建在2005年第一次有所动作。当年的4月26日,“瓦良格”号被拖进了大连造船厂新建成的30万吨船坞(第一工场)。当天大连港轮驳公司的出动了全部6艘大马力拖轮,费时近3个小时,大连港也专门封锁了全部航道。
图:2005年4月26日,在购回后3年又1个多月后,“瓦良格”号拖入大连船厂30万吨船坞。
图:进入船坞后的“瓦良格”号。
  第一次进坞作业仅有近4个月的时间,主要内容基本是对泡入水中多年的舰壳进行除锈与清理。2005年8月,除锈后重新涂装,焕然一新的“瓦良格”号再次下水。
图:2005年8月初,再次下水的“瓦良格”号,注意舰艏的“红星”徽章依然保留。
  就在大众纷纷猜测“瓦良格”号就此便会重新启用之际,它却又在码头上睡了4年的时光。
  2009年4月27日,距“瓦良格”号上一次入坞整整4年后。“瓦良格”号又被拖到了新落成的第三工场30万吨级船坞,再次入坞。
图:摄于2010年初的“瓦良格”号,此时瓦舰已进入了大连船厂位于香炉礁新建的第三工场30万吨级船坞。而俄文舰名和舰艏的苏联“红星”徽章已于去年5月底就被去除了。
  与上一次入坞(第一工场)修理不同,此次“瓦良格”号在第三工场的船坞中待了近一年时间(11个月),再一次的下水到了2010年3月19日。此时距“瓦良格”号拖回大连,已经过去了整整8年。
图:2010年3月19日,“瓦良格”号再次下水。泊大连船厂30万吨南舾装码头。外观上最明显的是,船体的舱室已改为全封闭式,原舷窗全部取消。(本图摄于2010年4月7日)
  2009年8月21日,瓦良格的舾装改建作业正式开始。
  从这时开始,大家开始逐渐看清了新“瓦良格”号的真实面貌。包括舰岛的新桅杆,雷达及电子设备布置,近防系统及武器设备,甲板设备,起降设备等等,一一呈现。
图:2011年6月,“瓦良格”左舷斜角甲板的着舰助降镜安装。
  2011年7月3日,海军“徐霞客”号(舷号88)训练舰驶抵大连,与“瓦良格”号相伴而泊。88舰“徐霞客”号的到达,意味着“瓦良格”号的舾装作业已经全部完全,即将出海试航。
图:已泊于“瓦良格”号前方的88舰“徐霞客”号训练舰,她将担负“瓦良格”号海试的主要后勤保障工作。(本图摄于2011年7月4日)
  此时的8~10月份时光,正是中国北方海区风浪较平静,水温适宜(便于人员搜救及水下作业)的时节,这是最适合海试的条件了。
三、迟到20年的海试
  按照正常的造舰流程,一艘军舰的建造要经过数个阶段:从图纸设计,到开工铺设龙骨到船体及部分设备安装建成下水,然后要先在舾装码头上完成全部设备的安装与调试,然后再进行一系列的海上测试(俗称海试),最终检收合格才能进入舰队服役。
  这其中的海试阶段,则是最为关键的,它承接在船厂建造和成军形成战斗力之间。要通过海试,来检验船舶的航行稳定性,动力系统的可靠性,所有舰载设备的工作效能、可靠兼容性(电子设备是否会相互干扰)。对于航空母舰而言,海试中间还要完成舰载机的起降试验,所有航空系统与船舶系统的衔接与配套试验等。
  以“瓦良格”号同级的“库兹涅佐夫元帅”号为例:
  “库兹涅佐夫元帅”号1985年12月下水,舾装工作进行了约四年时间。到1989年9月开始海试,1989年11月1日进行第一次舰载机着舰试验。海试共进行了一年多时间,到1991年1月加入北方舰队正式服役。而真正形成战斗力,则是到了1995年底。
图:“库兹涅佐夫元帅”号1991年1月22日服役,接收舰载机部队直到1993年,而形成战斗力则要到1995年底。
  对于解放军海军,对于整个中国来说,这是第一次拥有航空母舰。从技术层面的航母改建的设计是否合理、设备是否过关,到操作层面的航母操舰、(固定翼)舰载机真实起降,这些都是完全没有经验的“第一次”。
  所以“瓦良格”号的试航及服役,不可能想大众预盼或是期望的那“大跃进”。至少要严肃认真的对待和检验数个关键技术上的实际掌握能力。
■ 航行性能测试
  重获新生的“瓦良格”号与原“瓦良格”号在舰体内部结构上就有明显的不同。首先就是拆除改造原舰艏滑跃甲板处的12具P-700“花岗岩”反舰导弹发射系统。
  P-700“花岗岩”反舰导弹本是作为苏联海军真正的反航母(反击对方大型舰艇)的“杀手锏”,单枚即重约7吨(6980千克),长度达7米,发射井高度相当于五层居民楼。拆除改造包括12枚“花岗岩”发射系统在内的原“瓦良格”号武器布置,所带来的重量分布变化,或高达千吨,相当于一艘中小型护卫舰的重量。
  如此改建后,舰体的重心、结构承载,以及引起的适航稳定性影响有几何?这是试航的要点。
  同时,航行性能测试中还要挑战舰船的各方面设计极限,以此检验各系统的设计与建造是否达标。
图:美海军“罗纳德·里根”号(USS Ronald·Reagan,CVN-76) 的试航照,此时该舰正进行15度极限倾角转向测试。
■ 电子设备兼容测试
  大型战舰不象普通船舶,由于任务的需要必须安置多种电子设备,这些设备之间是很容易产生相互干扰的。之前解放军海军的某些大型舰艇就存在“多型雷达不能同时开机”的缺陷,但那是技术与条件有限的“迫不得以”。
  而现在的“瓦良格”号,作为海上的航空兵平台,电子设备更为复杂,可靠性与兼容性的要求也更高。这些都是必须通过严格及反复的海试去检验与改进的。
■ 舰载机着舰起降试验
  航母的舰载机起降试验,各国较多采用的方式是:待航行测试完成后,先试降(落),再试(起)飞。
  作为中国航母的舰载机,歼-15型的基本起降参数可参考苏-33型。大致为,最大起飞重量26吨,最大着落重量近20吨,垂直冲击速度达6.1米/秒。那么改建后的飞行甲板和甲板结构是否能承受这样的极限起降条件,这是着舰及起飞试验的重点。
图:“瓦良格”号的飞行甲板起飞位示意图,共有1到3共3个起飞点。1~2号是标准起飞点,3号是反斜向交叉长起飞点。
  “瓦良格”号采用滑跃式起飞甲板。这种起飞方式具备更高飞机起飞角度和高度,需要的保障人员也较少。这是它的优势,但这种设计也有致命的缺陷。
  除了大众认知的,难以满足大型飞机(舰载预警机,运输机)起飞外,更重要的是:由于载机起飞的动力完全依靠引擎动力,要在较短的起飞甲板上达到足够的起飞速度(120~140公里/小时),故舰载机无法实现满载/满油起飞,战时作战能力有所下降;同时为保证飞机的平稳起飞而不致失速,对飞行员的技术也有更高的要求。
  反映在起降试验上则是——危险性会有增大。
图:苏联完成首次固定翼飞机(非垂直短距起落)在航母上的成功着陆试验,是在1989年11月1日。由苏霍伊设计局首席试飞员普加乔夫,驾驶T-10K-2号原型机(即后来的Su-27K原型机,再后来改称Su-33型)完成。而真正由海军飞行员完成的起降测试与训练,则要到1991年9月26日。
  考虑到中国是刚刚拥有航母,一切都是新系统新装备。所以“瓦良格”舰的舰载机起降试验,如果适航测试一切顺利,最快也只能安排在来年的春夏季。要考虑水温对可能的飞行员失事搜救的影响。
■ 全武器系统测试
  航空母舰自身也装备有各种防御武器,这些武器系统(包括火控雷达、指挥控制系统)在“瓦良格”号上,能否达到设计要求,这也需要全方面的检验。
图:新“瓦良格”上安装的国产多管近防系统。注意炮架,这并非是驱逐舰/护卫舰上安装的标准“730”7管30毫米近防系统。


  2011年7月27日,国防部发言人耿雁生在国防部记者会上披露,“目前正在利用一艘废旧航母平台进行改造,用于科研试验和训练。出海试验时间将根据改造工程进度确定。”
  综合“瓦良格”号的改建进度(可判断为实已基本完成),以及天气海况等自然因素,2011年8月过后的,是最为适合解放军“瓦良格”号航母的出海试航的时节。
  如果从前苏联海军“瓦良格”号1991年~1992年的海试计划来算,新“瓦良格”号即将开始的试航,迟到了整整20年之久。这一年岁,也许比现在舰上不少水兵的年纪都要大了。
(完)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中国门球网|www.menqiu.com ( 京ICP备11011816号 )

GMT+8, 2025-5-7 11:58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